通过以上分析,SiC/SiC复合材料硅碳棒测试评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如图g所示):首先对部件结构形式进行分析,提取出典型特征结构,进行典型硅碳棒的设计与制备;同时分析部件的服役工况,明晰涉及的热物理化学因素(如高温、高压、高速燃气流等)和复杂应力因素(如拉伸、冲击、热循环、疲劳、蠕变等),对工况条件因素进行解藕分析后,制定单因素或多因素的测试方案,根据测试要求建立相应测试平台及过程监测手段,完成硅碳棒的性能测试评价并表征分析,从而充分了解复合材料硅碳棒在控制因素下的性能演化规律,掌握其损伤机制,为部件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指明方向。 航空发动机对材料的可靠性、安全性等要求非常严格,一种新材料要应用在发动机上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如美国GE公司研制的SiC/SiC复合材料经过了数百万小时的试验,积累了详实的性能数据,最终保障了该材料在发动机上的批量应用。相较于全尺寸部件级考核,硅碳棒级测试成本低,耗时少,试样在近服役工况或使用条件下的性能数据可为后续部件级的考核验证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近些年来,国内SiC/SiC复合材料研究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距该材料在发动机热端部件上的批量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与国外实现成熟应用相比,技术成熟度水平还不高,硅碳棒级评价研究还较为滞后,主要体现在: (1)硅碳棒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力度不够,硅碳棒性能数据积累不充分,对部件设计的支撑作用还不强; (2)硅碳棒测试平台不完备,与常规材料级试样不同的是,硅碳棒通常带有典型的结构特征,测试要求更贴近服役工作状态,对测试平台的要求比常规的材料级性能测试高,“测不了”或“测不准”的问题时有发生,不能有效满足服役性能评价及应用考核等需求; (3)关于硅碳棒的模拟仿真分析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和深人,更多的是集中在材料结构与性能映射关系研究领域,与发动机实际应用直接贴合的仿真分析、模拟计算等研究还不充分。www.sdzygw.com |